近日门诊来了一名20多岁的女性患者,该患者自诉每个月在月经前都有几天仿佛换了个人:平日温和的她变得烦躁易怒,乳房胀痛如针扎,腹部沉重如坠铅块,甚至莫名想哭。根据她的描述,基本可以判断出这位女性经历的正是我们常见的经前期综合征作祟。
那么什么是经前期综合征呢?
经前期综合征指女性在月经来潮前1-2周周期性出现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不适症状,通常随着月经开始而自然消失。据研究,约75%育龄女性经历过某些经前不适,其中约3%-8%症状严重达到经前焦虑障碍程度。
经前期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多样,但常可归为三类:
身体变化:乳房胀痛、腹部胀满、体重微增、水肿(尤其手、足)、头痛或偏头痛、关节肌肉酸痛、疲乏感加重、食欲改变(嗜甜或嗜咸)、痤疮增多、睡眠障碍。
情绪起伏:焦虑、紧张、烦躁易怒、情绪低落、兴趣减退、敏感易哭、注意力难集中、健忘。
行为倾向:社交回避、精力不足、日常效率下降。
这些症状组合因人而异,强度也各不相同。值得注意,若症状严重影响工作、社交或人际关系,特别是伴随显著情绪低落或焦虑,则需警惕是否为更严重的经前焦虑症,应寻求专业诊断。
为何身体会发起“月度挑战”?
经前期综合征确切病因虽未完全清晰,但研究已明确几个关键因素:
激素波动是“触发器”: 在女性月经周期中,在不同的时期,体内雌孕激素的水平不一样。排卵前体内雌激素由低到高,排卵后孕激素由无逐渐达高峰,再到月经前孕激素突然撤退消失,这种雌激素和孕激素经历剧烈升降,犹如“过山车”式的变化,尤其某些女性对此更为敏感,会干扰身体内环境平衡。另外激素波动可影响大脑中掌管情绪与应激反应的关键化学信使,导致情绪症状突出。当然经前期综合征也存在个体差异,既往焦虑抑郁史、生活方式、社会支持程度都影响个体对经前期综合征的易感性和严重程度。
经前期综合征虽常见,但绝非“理应忍受”。科学管理可显著改善生活质量:
首先是生活方式调整:
规律运动:每周坚持3-5次中等强度运动(如快走、游泳、瑜伽),每次30分钟以上,有效释放压力并改善情绪。
均衡饮食:减少高盐食物减轻水肿;控制咖啡因和酒精摄入缓解焦虑和睡眠问题;增加复合碳水化合物(全谷物)和富含钙(奶制品、深绿蔬菜)、镁(坚果、豆类)、维生素B6(禽肉、香蕉)的食物。
其次是压力管理:练习放松技巧(深呼吸、冥想、正念)、保障充足睡眠(7-9小时)、培养爱好、寻求社交支持。
如果经生活方式调整、压力管理无明显改善时则需寻求医生帮助,使用药物治疗。
何时必须寻求医生帮助?
1、症状严重影响工作、学习、日常生活或人际关系。
2、出现显著而持续的情绪低落、绝望感、严重焦虑或易怒。
3、自我管理措施效果不佳。
4、无法确定症状是否由经前期综合征引起,或怀疑其他潜在疾病。
在诊室里,我常遇见许多女性默默忍耐多年才终于决定开口求助。亲爱的姐妹们,经前期综合征的潮汐并非你们性格的缺陷,亦非必须独自吞咽的苦果。理解它,便是掌控的开始;直面它,便迈出了缓解的第一步。每一次身体的细微变化都是生命本身的低语。当潮汐退去,生活终将归于宁静的滩涂——而科学的舟楫,能助你平稳渡过每一轮生理的波澜。
参考文献:妇产科教材第十版
供稿人:妇产科 郭来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