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认识血吸虫病:什么是“血吸虫病”?
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寄生在人体静脉系统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,俗称“大肚子病”,也称“瘟神”。主要通过接触含有血吸虫尾蚴的“疫水”(如河流、湖泊、水田等)传播。
• 主要危害:急性期可出现发热、皮疹、腹痛腹泻;慢性期可能导致肝脾肿大、腹水,严重者可致肝硬化、肾功能衰竭,甚至死亡。
二、我国血防政策:政府主导,科学防治
我国高度重视血吸虫病防治,出台《血吸虫病防治条例》,推行“预防为主、防治结合、分类指导、统筹推进、综合治理、目标管理”的防治方针,共同落实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。
1. 控制传染源:
对患者、病畜(牛、羊等)免费提供驱虫治疗,切断“人→钉螺→人”传播链。
2. 做好粪便管理及钉螺防控:
推广无害化厕所,禁止粪便污染水源,防止虫卵入水。开展药物灭螺,做好水源管理,减少疫水发生。
3. 个人防护:
牢记“三不”:不擅自下水游泳、洗衣、捕鱼;不到有钉螺的水域玩耍;不饮用生水(需煮沸或消毒后使用)。
4. 早发现、早治疗
• 感染信号:接触疫水后出现皮疹、发热、乏力、腹痛、腹泻等症状,及时就医并告知接触史。
• 治疗保障:确诊后可享受免费抗血吸虫药物(如吡喹酮)治疗,疗程短、疗效好,避免延误成慢性病。
三、人人参与,共筑血防防线
消除血吸虫病,我们共同努力!血吸虫病可防、可控、可治。了解政策、做好防护、积极配合防治,就能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,助力我国早日实现“消除血吸虫病”目标!
健康提示:每年4-10月是血吸虫尾蚴活跃期,需格外注意防护!
注:以上内容仅为科普,不能代替专业医嘱,如出现症状,请及时到医院就医。
图片来源于网络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。
供稿 | 公共卫生科 李林娟